申請科技部計畫與審查期刊的經驗交流(一)

110.03.24/研發處

    本校109學年度研究績優獎勵獲獎人研究經驗分享,第一場由行管系莊文忠教授、公廣系蕭丞傑副教授、經濟系蔡彣涓副教授、傳管系蕭宏祺教授及口傳系李佩雯副教授等5位老師,率先於今天(3/24)登場。莊老師首先由淺談如何從研究計畫成果找出政策意涵談起,他認為研究成果如何成為政策制定的基礎,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,但放棄對政策的影響力,等於放棄和政府及社會對話的機會。學術成果表現無論是以政策摘要 (policy briefs)、媒體專欄投稿,或政府機構參採等方式呈現,只要能回應政策議題、提出解決方案或措施,都應納為績效表現;學術成果更應可作為媒體或政府文件之佐證資料。
蕭丞傑老師分享了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的申請經驗,他認為每年的通過率在50%左右,因此有嘗試就會有機會獲得,特別是新進人員的計畫更是如此,他建議符合資格的老師要能好好把握,以累積學術生涯的研究能量。

 

    蔡彣涓老師建議在撰寫研究計畫時,主題最好要有政策意涵在裡面,可以提供政府在推行政策的參考或是憑據,再加上清楚地表達執行的步驟,也就是本計畫具有高度的可行性,這樣這份計畫獲得補助的機會就會大幅地提高了。她建議多參與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會,因為很多的參與者都是相關領域期刊的審稿人,多與他們交流互動,將來論文被刊登的機會也就會增加了,論文發表的量多了,所提的研究計畫獲得補助的機會也就更大了。
    蕭宏祺老師則從擔任國際期刊審查人多年的經驗來分享,他認為投稿SSCI等級的期刊其實不難,首先是將寫作的行為培養成一種習慣,接下來就是選擇投稿期刊種類的策略了,如何去找到領域裡適合自己的刊物是比較重要的,他不建議新進的研究人員,一昧地跟著大家去投稿最頂尖的期刊,挫折感累積多了就不會想再去發表了。如果有機會獲得期刊編輯的邀約擔任審查人,建議要好好把握,除了能在知識上獲得增長外,更可以學習到因為要審查所獲得額外的知識,也能提高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學術地位。
    李佩雯老師建議與會的教師,回想當初自己是想當怎樣的學術研究者,回到初心找到熱情的投入點,她以自己為例,她將教學、研究與社會服務(NGO)整合在一起,從這些經驗累積起來,就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議題,把這些議題融合起來就可以撰寫成計畫或投稿期刊。

    在分享的互動時間,與會的老師熱烈提出許多問題,包括多年期計畫被砍成1年還要不要執行、研究助理如何培養和管理等等實務性的問題。與會教師們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和交流,各自有所收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