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0學年度研究績優交流坊(一) 研究分享、計畫撰寫到跨領域合作的經驗交流

111.03.16/研發處

本校110學年度研究績優獎勵獲獎人研究經驗分享,第一場由經濟系簡文政教授、蔡彣涓副教授與廣電系林承宇教授等3位老師,率先於今天(3/16)登場。簡文政老師首先分享了學術能見度的重要性,從申請google scholar帳號起,他讓全球看見他的學術能量,有助於他與相同領域與領域外的專家學者進一步交流;他也提到期刊發表的時間規劃是很重要的,從一個新的構想開始、閱讀文章、擬定研究計畫、資料收集與分析、完成初稿、改寫成期刊格式、回應審查人的意見,再到文章正式發表,這一連串的過程依照每位研究者的習慣而有不同,一般都要2至3年的時間,因此它不是每一篇發表完成了再進行下一篇,一個新的構想,它可能同時啟動或稍有先後進到前述的流程,所以時間的規劃就益顯重要,簡老師他經常保持有7篇文章在手上排序處理。

蔡彣涓老師從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的審查標準談起,認為執行研究計畫是手段,發表才是真正的目的,因此建議在撰寫研究計畫時,主題的選擇最好要跟臺灣當前重要的社會、經濟議題相關,並且包含三成的政策意涵,提供政府單位參考,這樣這份計畫獲得補助的機會就會大幅地提高了。對於新進研究人員,她建議可以提多年期的研究計畫,各年期的議題需要有相關性,才能在這個領域持續深耕。

林承宇老師以他投稿及擔任國際期刊審查人的經驗,來和與會教師分享跨領域研究合作夥伴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,他建議可以用自己的專長領域,提供其它領域的學者參考,以建立起合作關係,通常跨領域遇到的問題在找到合作夥伴後,困境就能解決。接下來檢視要投搞的期刊,例如它的類型、刊登在哪裡、特性、引用次數等等,配合選定期刊的規則,透過社群的交流、磨合、合作,就能獲得不錯的回饋。本土畢業的博士研究人員,更需要將文章投到國際期刊的藍海,才是本土博士能快速升等的方式,而在當前環境下,跨領域的概念是比較受歡迎的議題,也期望與會教師能好好把握。

在分享的互動時間,與會的老師熱烈提出許多問題,包括新進人員的計畫怎麼寫、多年期的重點是什麼、學術倫理等等。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和交流,各自有所收獲。研發長也藉由本次交流坊與參與教師分享一則好消息,為鼓勵教師發表期刊著作,本學期研發處修改辦法,持續提供拔尖研究獎勵,鼓勵老師投稿頂級期刊,提高獎勵金額,凡第一級SCI/SSCI在所屬領域之排序名次的影響係數為前15%者,每件獎勵4萬元且無件數限制,以激勵本校研究績優之教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