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3.03.27/研發處
本校112學年度研究績優獎勵獲獎人研究經驗分享,第二場由法律系翁逸泓教授、日文系蔡嘉琪教授、社心系曹家榮副教授及公廣系徐暄淯副教授等4位老師,接續於今天(3/27)分享。
翁逸泓老師認為撰寫計畫要保持節奏感,也就是注意時間的配置。不管是寫研究計畫或是學術論文,良好的生活習慣,或比較正確地說,良好的研究習慣,著重的是時間調配,調配得宜或許才是能繼續產出研究作品的救贖;同時也要保持對時勢的敏感度,也就是隨時注意同行在做什麼,可以查找看看通過的計畫有哪些,便可抓當下流行趨勢、政策或社會趨勢等,提升計畫的通過率,但也提醒申請者留意學術倫理問題,不要一稿兩投。
蔡嘉琪老師認為,從事研究前要先確定研究的目的,也就是搞懂評鑑或是升等的遊戲規則後,剖析自身優劣勢,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策略,下一步才能開始著手進行。隨時注意時勢,也就是蹭熱度,跟上時事、趨勢和潮流,以突顯研究的價值;瀏覽領域內通過的計畫,參加研討會去交領域內的朋友,把自己介紹出去,其中也有機會認識期刊編輯,了解該期刊的門檻在哪裡,也有機會獲邀擔任審查委員,這時就要考量自身的狀況,是否要做功德、廣結善緣協助審查或擔任編輯,這也是在一念間,學會轉念也許會看到不一樣的視界。
曹家榮老師認為多重邊緣要能生存,首先要切出自己的興趣,意識自己的專業領域。然而領域愈邊緣相對地資助研究計畫的資源就會比較少,所以國科會所提供的補助就很重要了,建議新進老師如果計劃申請這類多重邊緣研究計畫,不妨多仔細地了解相關學門的屬性,有機會的話,多與學門召集人聯繫與互動,爭取對研究者專業領域計畫的支持和包容。以曹老師自身的背景來說,社會學在台灣研究社群裡是屬於小眾,社會學門找不到次領域,因此,他尋求數位人文學門來支持他的計畫,也獲得了補助。
徐暄淯老師認為,在大學從事教職除了教學之外,研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,既然無法避免,不如調整自己的心態,與它和平相處;所以時間分配就很重要了,尤其有家庭要照顧的話,更要分清楚白天/晚上的角色;建議與會老師可以列一下工作清單,比較不會有所疏漏,撰寫研究計畫和投稿期刊也是一樣,從生活實例、I級期刊文章和當前時空背景下大家關心的議題裡找到研究主題,依此規劃出工作清單,按歩就班地達成設定的目標,若要以研究升等,更要有所規劃。
在分享的互動時間,與會的老師熱烈提出許多問題,包括新進人員計畫與產學計畫怎麼寫、學校認列產學計畫比重為何以及如何找到議題的亮點和切入點等,研發長也跟與會老師分享國科會計畫學門選擇與國際期刊投稿心得,並鼓勵老師們申請國科會計畫要能不中斷,以累積自己的研究能量,學校也會盡可能維持各項研究獎勵。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和交流,各自有所收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