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0.04.08/研發處
本校109學年度研究績優獎勵獲獎人研究經驗分享,第二場由觀光系黃淑君教授、黃品全教授、經濟系簡文政教授、資管系顏宏旭教授、廣電系林承宇副教授及蔡珮副教授等6位老師,於今天(4/8)登場。黃淑君老師由研究與生活談起,他認為研究與生活品質平衡,最重要的是要將研究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,除了持續之外,更能給自己一段特定的時間專心地做研究,在生活中發掘研究議題,但是研究畢竟不是生活的一切,希望與會老師都能找到兩者間的平衡點。
黃品全老師認為投稿期刊時選對好議題是最基本的,這些議題的來源是多看那些好的期刊,多留意具有時代重要性、挑戰性的議題,所選擇的議題要能引起好奇,抓住審查委員的注意力。
簡文政老師提到期刊發表的時間規劃是很重要的,從一個新的構想開始、閱讀文章、擬定研究計畫、資料收集與分析、完成初稿、改寫成期刊格式、回應審查人的意見,再到文章正式發表,這一連串的過程依照每位研究者的習慣而有不同,一般都要2至3年的時間,因此它不是每一篇發表完成了再進行下一篇,一個新的構想,它可能同時啟動或稍有先後進到前述的流程,所以時間的規劃就益顯重要,簡老師再提醒做研究並不是人生的全部,如何搭配自己放鬆的方式與生活的節奏,也是要每位研究者多加留心的。
顏宏旭老師分享投稿國際期刊的經驗,研究者應當要不時地更新這個領域裡的最新資訊,挑幾本適合自己的期刊,習慣這些期刊的格式和用詞,就能融入這樣的氛圍,同時也要留心自己文章的讀者是誰,讓這些目標受眾覺得我的這篇文章是有趣的,進而能提高文章被接受的機會。
林承宇老師以他擔任國際期刊審查人的經驗來和與會教師分享,他分析了傳播領域裡幾本重要期刊背後的編輯群,認為在這一片中文期刊的紅海裡,本土畢業的博士研究人員,更需要將文章投到國際期刊的藍海,才是本土博士能快速升等的方式,而在當前環境下,跨領域的概念是比較受歡迎的議題,也期望與會教師能好好把握。
蔡珮老師引用了鍾蔚文老師的文章提醒與會教師,研究提案的核心內容,應該是定義和發現問題,太過於著重技術性的細節反而是本墨倒置。因此,她認為研究是一種慢工出細活的事業,研究要能幫助弱勢的人,體查研究者周遭弱勢的聲音,才能在研究場域裡往返的過程裡,慢慢地形塑出問題的意識,選擇一條人跡罕至的研究之路,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業。
在分享的互動時間,與會的老師熱烈提出許多問題,包括論文被引用次數、科技部申復會不會通過的關鍵等等實務性的問題。與會教師們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和交流,各自有所收獲。